來源:、漫談萬象
6月8日、9日,有多名內部人士給記者發來大量民營醫療行業內部群聊截屏以及“絕密”的內部培訓資料。一份有20頁、近萬字的《男科最新內營銷模式》被披露,其中有許多套路,比如培訓醫生如何從病人的衣著等判斷他的消費能力等。
01
這類醫院專招“復診能人”
一名自稱是民營醫院醫生的網友,主動聯系記者爆料。
對方發來多張民營醫療行業內部的群聊截圖。一則醫院招聘廣告顯示,招聘“泌尿外科接診醫生一名,(要求)執業醫師以上職稱,需要變更注冊,單體高,復診率高”。
對于“單體高”“復診率高”這兩項要求,內部人士介紹說:
這則招聘廣告的意思,就是老板要求很高,醫生能力強,需要把單體人均費用做好,業績就高。比如一個月給你100個病號,人均1萬元,那就是100萬元,老板高興了,醫生收入就高。這就得對病人深度開發、過度治療,要求病人多次復診,故意拉長療程,欺詐手段花樣百出,否則無法完成任務。
一張應聘醫生與醫院方的微信聊天截圖顯示,醫院方開出的待遇是“人均收費達5000元按10%提成,保3萬;達不到5000元按10%不保底;達人均6000元按11%提成;達到人均7000元按12%提成”。
內部人士說,全國各地的很多民營醫院都到貴陽學習,婦科學習××醫院,做人流單體人均費用高達7.2萬元;男科學習××醫院,包皮手術單體人均費用高達4.8萬元;不孕不育學習××醫院,治療不孕不育單體人均費用高達10多萬元。
這三家醫院是“全國民營醫院同行學習的楷模,民營醫療領域的標桿”。
02
醫生怕查處行動“打持久戰”
一張“百×提成表格”圖內容為“11月份百×明細”,具體有“11月30日男科某某患者消費4351元提成1740元,醫生簽字、收費簽字……”
內部人士介紹說,民營醫院會通過搜索引擎競價推廣,就是砸錢給搜索平臺,你一搜病名就跳出某個民營醫院鏈接, 一點擊就有對話框彈出聯系方式,對方會扮演男科主任、婦科主任、不孕不育科主任,熱情地“跟蹤服務”,直到你乖乖到醫院治療為止。
一個擁有499名成員的“中原男科精英交流群”聊天截圖顯示,
有人說:“老板吹得關系硬,不趕上風口好說,趕上自身難保。”另一人接話說:“你天天光嚇人,我這夜里都失眠了?!庇腥苏f:“套證的如果跑了,就沒事。”另一人說:“對,假名可以,真名的話,傳喚不到會通緝的?!边€有人說:“過完這段,繼續努力。”另一人說:“就怕像查環保一樣,人家給我們打持久戰?!?/p>
內部人士解釋說,這個群的人都是××系民營醫院的男科醫生,“有的地方在嚴打非法行醫、過度醫療、術中開發、欺詐診療等等,發了紅頭文件”,“他們在議論,深圳那邊出事了,有人被、派出所叫去調查,風聲鶴唳,大家相互提醒自保,過了這陣風頭再搞”。
03
醫院內部培訓資料里是滿滿的套路
內部人士向記者提供了一份近萬字的民營醫院男科醫生培訓教材——《男科最新內營銷模式》。這份20頁的教材,刷新了記者對部分民營醫院經營者人性底線的認知。
比如,培訓材料要求:
檢查完后,要果斷地告訴病人他可能存在哪方面的問題,為進一步明確診斷,必須先做男性儀器綜合檢查及化驗”。教材還列舉了“話術”:“致病菌感染嚴重,壓迫了血管神經,這個病嚴重的話會導致性功能、身體免疫力下降,不孕等,你應要趕快治哦。
這個病吃藥、打針是不行的,需要配合儀器治療,我們這有一種高效組合的儀器……修復受損的性神經,促進性功能恢復。
對于復診多天效果不好的有情緒的病人要說:我也是為這個頭疼,老是反反復復,外面看還是可以,要么這樣,今天還是按照昨天的去做,剛好晚上有個專家學習會,我把你這些情況、癥狀反饋一下看看有什么更好的辦法。
上次有個病人,治療了兩天后,確定病情好轉了許多,我告訴他要相信科學與儀器,就差一次左右治療就會徹底把致病菌破壞,解壓神經血管徹底治愈,結果他沒聽,一星期后,感染又復發了,花的錢更多。
在“如何判斷病人的支付能力”方面,教材稱,可以“看病人的穿著打扮,看衣服的品牌、質地。女性顧客可以看她的化妝、包、使用的香水、發型、手飾等等。男性顧客可以看他的香煙、打火機、手機等等”,還可以“問病人的家庭生活工作狀況,問你得了這病,手術以后,要在家休養哦,誰照顧你,平時工作很忙吧”等等。
內部人士說,這就是典型的××系醫療手法,全是滿滿的套路。全國各地都一樣,這只是冰山一角。
04
“過街老鼠”搞培訓,“貓”在哪里?
一些民營醫院宰人、騙人的套路再次讓人三觀盡毀。這些穿著白大褂、被稱為“醫生”的人,聚在一起開會、培訓或在群內溝通、交流,目的不是提高醫術、救治病患,而是不擇手段掏空患者的腰包,想想都令人脊背發涼。
從將沒病說成有病、小病說成大病、少病說成多病以及大處方、高收費、重復檢查等騙人伎倆,到通過患者穿著就能精準判斷患者的支付能力,真正是要全力榨干患者每一分錢。醫院還要求醫生掌握攻心話術,連蒙帶騙外加洗腦,一個套路連著一個套路,讓患者無法拒絕甚至主動掏錢。
這些年,因長期過度醫療,一些民營醫院名聲不好,甚至成了“騙子”的代名詞。特別是兩年前發生的魏則西事件,引發媒體鋪天蓋地的負面報道及社會廣泛質疑。民營醫院不但沒有知恥后勇、洗心革面,而是亂象從未遠去,只是在風口浪尖暫時蟄伏,待風頭過后,又迫不及待地重操舊業、變本加厲。
醫療競價廣告和民營醫院亂象就像一對“孿生兄弟”,相互依存、狼狽為奸。不久前,多家媒體曝出醫療廣告競價排名死灰復燃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,一些搜索公司還嘴硬不承認,而這次內部人士提供的“百×提成表格”證實了醫療競價廣告卷土重來并非空穴來風。
因一次負面事件就全盤否定民營醫院并不客觀理性,但如果行業自己不爭氣,害群之馬成群結隊,整個行業聲名狼藉就不奇怪了。媒體的報道就是一封公開的舉報信,相關部門應順藤摸瓜,擠破這令人發指的行業膿瘡。如今,“過街老鼠”都搞起了培訓會了,“貓”在哪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