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8月15日,是改種補種秋雜糧的底限時間,現在還有時間可趕。”昨日,省農業廳在黃岡市召開全省農業抗災暨糧經飼統籌工作現場推進會,全面安排農業抗災生產有關工作,統籌糧食作物、經濟作物、飼料作物生產布局。
連日來,荊楚大地驕陽似火,各級農技人員冒著酷暑,深入一線指導農民改種補種。
昨日5時多,黃岡市黃州區恒金農業合作社的飼料玉米基地機器轟鳴。一臺臺旋耕機在漬水消退的耕地里來回翻耕、播種。到10點半,汗水濕透農機手胡勝利的衣服,但他還想趁正午之前再耕兩畝地:“這時不搶時間,播種的飼料玉米就很難成熟。”
農諺道:夏爭時,莊稼宜早不宜遲。據各地上報,截至昨日10時,我省農業受災面積3272.94萬畝,絕收452.3萬畝;已改種、補種153.49萬畝,占絕收比例的33.94%,剩余絕收田塊,必須爭分奪秒完成。
連日高溫,為農業復產帶來考驗。黃州區新城合作社600多畝蔬菜絕收,社員們補種了100多畝快生蔬菜。沒想到持續高溫炙烤,菜苗出現了枯萎跡象。25日下午,黃州區蔬菜辦主任張春艷現場提出方案,用遮陽網覆蓋避開高溫,早晚澆水。沒有排干的地盡快清溝排漬。
目前,天門、洪湖、監利等地仍有近百萬畝農田和精養魚池浸泡在水中,恢復生產困難。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肖長惜介紹:“7月20日以后,我們提倡改種玉米或小雜糧。水退不出來又適合種水稻的鄉鎮,通過集中育秧,把季節趕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