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咬牙,一跺腳,腦子里想的是大不了再出去打工,反正就是不種地了。” 周蘭清不知道,這一腳下去竟踩在了時代變革的時點上。
七年前,重慶市江北區農民周蘭清做了一個決定,用長期打工積攢的一點錢購入幾臺舊機器,召集了幾十個同鄉搞起了一個微耕機齒輪配件加工作坊。
微耕機可以在田間自由行使,省去了大型農用機械無法進入山區田塊的煩惱,是替代牛耕的較佳選擇。
時代在轉型,農業在轉型。伴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深入展開,特別是在重慶這個較早開展土地改革的地方,土地逐漸的集中使得機械化耕作模式迅速推廣,到2008年,國家對農機的補貼不斷增加,市場對于一臺幾千元的微耕機的需求開始爆發式增長。
周蘭清完全是被市場推著走。由于農業產業化帶動,他的齒輪配件供不應求,注冊成立了重慶通穗農用機械有限公司,小企業越做越大。接下來他遇到了許多小微企業都遭遇過的困境:原料漲價,競爭激烈,資金開始短缺。
“當產值達到在1500萬元左右時,大的訂單不敢接,產量遇到了瓶頸,原有的經營模式不管用了”周蘭清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