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,兵團的機采棉占比首次超過50%,此后幾年繼續提高。在機械化所帶來的更高采棉效率面前,采棉工的需求量逐年縮小。
也是在2012年,福建商人鄧小南第一次來到農七師,對當年的棉花種植情況做調研,“要做棉花期貨交易,就必須對當地市場有最直接的認識”。
鄧小南回憶說,盡管當年農七師的機采棉尚未得到市場認可,銷售壓力較大,但由于勞動力緊缺和人力成本不斷提高,2012年兵團仍在繼續大力推廣機采棉。“當時除農七師外,兵團的農六師、農八師、農一師、農五師也在不斷進行機械化采棉的調試”。
2014年,兵團的棉花種植面積增長到901.39萬畝。在當年農業部、財政部啟動大型采棉機融資租賃項目試點工作、通過財政貼息支持新疆農民購買大型采棉機的背景下,兵團的機械化采棉占比達到67%,用工需求度進一步減少,當年僅為20萬人,從外省輸入的農民工僅12.7萬人。